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闽北)分院组建
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组建方案
南平是我国毛竹生长最适宜区和笋竹主产区,素有“中国笋都竹乡”之美称,全市现有3个“中国竹子之乡”和2个“中国特色竹乡”,竹林面积609.4万亩,其中139个乡镇(街道)中有119个是竹产区,约有30万人从事笋竹生产、加工和经营,年产竹材约2亿根,鲜笋64万多吨,竹林亩均产值达到1006元,农民人均笋竹年收入2500余元,约占家民人均年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南平市发展竹产业,不公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具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缓解农民就业压力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 建设的必要性
竹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森林”。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非木质资源,在当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木材短缺的背景下,竹产业的发展将是未来林业跨越式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南平及建瓯市是我省乃至我国最重要的竹产区和产业重镇之一,具有建设竹协同创新院的产业基础和强烈需求。
1、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是助力实现南平市千亿竹产业战略目标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林面积最大、竹产量最大的国家。全国约有竹林4950万亩,占世界的30%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福建省有竹林1601万亩,约占全国的32%,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5%;南平市有竹林609.4万亩,约占全省的40%,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4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竹业已形成从资源培育、加工贸易到出口贸易的新兴产业,成为产竹区的经济支柱,也成为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南平市已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的战略目标,要努力把南平打造成全球竹林生态保护和绿色开发样板。
2、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是促进竹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我国的竹材加工产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竹加工产业目前仍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格局,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注重量的扩张、资源消耗多而产品附加值不够高。仅靠数量扩张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要促进竹加工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向高新技术型层次转移。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国际市场。
3、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是促进竹产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对竹产业的发展引导不够,尚缺乏全国性竹产业发展规划,竹产业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刚刚起步;对竹产品与木制产品等其他产品的竞争力等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研究不够。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将加强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标准的研究,引导产业科学发展。
4、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是完善竹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的需要。随着竹产业由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全国30家“中国竹子之乡”和国内竹产地都对竹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攻势,竞争势头强劲,竞争形势逼人。如何进一步发展福建竹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尤其加强面向竹产业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科技人才培养、笋竹产品检测分析、新产品开发与中试、产学研合作、创新培育、投融资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解决我省竹产业在产品单一同质化、产品质量不稳定、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与迫切需求。
综上,建瓯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已逐步成为闽北竹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的集中区和功能集聚区,在闽北乃至全省竹产业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新时期的竹产业发展亟须一个更高效、更能汇聚、整合全社会有关竹产业力量的平台,让竹产业更好地造福人类。建瓯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一)功能定位
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将立足福建省竹产业资源,特别是以闽北地区竹产业资源为基础,围绕打造国家级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闽北竹产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和闽北创客中心“三大中心”为目标,为竹产业提供包括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创业投资、项目申报、专家顾问、科技培训、专利代理和信息化服务等在内的“八大服务功能区”,并同时引进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新鸿瑞投资咨询等公司入驻,旨在为企业提供包括科技金融、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及推广、知识产权咨询、项目可研分析、培训交流、企业管理改善等科技创新增值服务。
(二)建设目标
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优势,以“需求-技术-人才”为纽带,连接和汇聚竹产业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家、创投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为我省竹产业发展提供项目成果落地与转化、人才引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孵化、投融资等服务,成为支撑我省乃至我国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汇聚交流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1、与20家以上林业(竹业)、化学化工、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设含300名以上高层次专家信息的人才数据库。
2、征集推介先进适用项目成果200项以上、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150项以上。
3、对接项目成果200项以上,为100家以上的竹产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推广等服务。
三、 依托和参与单位基本情况
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将以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为依托单位。中试基地依托建瓯市中国笋竹城产业园。
(一)依托单位基本情况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简称“竹子中心”)是1984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原林业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级竹业研究开发机构。1992年由国家林业局委托中国林科院归口管理,2011年国家林业局授牌竹子中心成立“国家林业局国际林业科技培训中心”。竹子中心以服务国家林业建设为宗旨,肩负着竹业研究、国际履约、科技开发三大任务,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竹类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级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也是重要的林业国际履约平台。
中心下设综合处、科研管理处、国际合作与科学技术开发处和计划财务处4个职能处室,并设有森林培育研究室、竹木高效利用研究室和竹子中心开放实验室3个业务室。
1、科学研究
中心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5人,4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骨干38人,聘任张齐生院士为科学发展顾问,初步建成一支梯队与专业布局合理、学术水平较高、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重点建设“竹林生理生态”、“竹林土壤”、“竹材科学与技术”和“竹笋资源化学与工程”四个团队。
主要围绕我国竹子培育和笋竹利用领域存在的一些关键和共性科学与技术问题,在竹林高效经营、竹质建筑装饰新材料开发、竹笋食品化高值利用等应用基础、战略性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为我国竹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位的技术支撑。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8项,完成行业标准3项。
2、国际合作交流
作为重要的林业国际履约平台,中心开展了以竹子技术合作交流为主的林业援外工作,自1993年首次承担援外培训任务以来,已举办105期国际竹子培训班,培训了五大洲106个国家2869名学员(包括23名部长)。同时,与美国、德国、日本、卢旺达、墨西哥、印度、巴西等10多个国家开展竹业技术合作交流。
3、条件平台
中心建有3个试验基地:浙江长兴竹类植物创新示范基地,浙江临安竹资源高效利用创新示范基地,云南墨江特用丛生竹繁育基地。
中心主办国内唯一的竹业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竹子学报》。《竹子学报》(原名《竹子研究汇刊》)创刊于1982年1月,季刊,立足学术理论前沿,面向生产实际,推动竹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和世界竹业科学技术水平。
同时,依托竹子中心开放实验室平台成立了“国家林业局竹家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浙江省竹子高效加工重点实验室”;作为建设及技术依托单位,建立了“浙江杭嘉湖平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十三五”期间,竹子中心将着眼应用基础研究,本着前瞻思考、量力而行,集中优势、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协同推进的原则,紧密围绕“一体、两翼、三个基地、四个学科、五个平台、六件实事”的工作思路,以申请国家级重点项目为抓手,人才培养、团队和平台建设为基础,竹业科技研究与创新为动力,国内外竹业培训合作、技术成果推广、咨询服务为显示度,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在2-3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入驻协同创新院的专家团队情况见附件4。
(二)参与单位基本情况
协同创新院竹产业(闽北)分院的参与单位有:建瓯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挂钩服务的武夷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建瓯市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闽北办事处,福建新鸿瑞投资管理公司、天峰永道(福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服务对象包括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福建居怡竹业有限公司、建瓯市闽欧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建瓯市瓯竹竹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瓯市双弈竹业有限公司、福建新武夷制药有限公司、武夷山世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60多家企业(详见附件3)。
四、 机构设置与管理运行机制
(一)机构职责与部门设置
为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大程度发挥协同创新院汇聚科技资源、服务产业的作用,本研究院特设立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若干内设部门,分别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和日常工作事务。其中,管理委员会由建瓯市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双方代表组成。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负责拟定研究院学术研究方向、制定重大学术决策等。
图-1 竹协同创新院组织架构
研究院依托建瓯市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共建的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福建闽北分中心,设立内部常设机构,包括综合办公室、成果对接部、产业服务部和平台运维部,其各自的职责如下。
综合办公室:(1)负责日常行政工作,包括远期发展规划、会务纪要、机密文件保存、文件收发、文印、档案管理及各项宣传工作;(2)负责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服务机构入驻研究院的资料审核和申请审批,协调专家、科研机构提供在线服务;(3)负责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做好高端产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4)对接上级管理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决策。
成果对接部:(1)负责定期举办各类成果对接会、技术供需见面会,促进成果的落地转化;(2)负责收集整理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为产业界提供信息服务;(3)统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撰写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报告。
产业服务部:(1)负责对接金融、财税部门,为竹产业企业提供金融咨询、融资服务;(2)负责对接创投机构,培育发展竹产业创新项目、创新企业。
平台运维部:(1)负责协同创新院网络平台的技术维护;(2)配合其它部门开展网络服务。
(二)管理与运行体制
作为开放式科研平台,本研究院将实现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双重管理。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室,负责协调中心日常工作。管理委员会由建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领导担任,建瓯市政府市长担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管理委员会将经常性联合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和交流彼此工作情况,并适时汇报,协调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研究院形成如下工作机制:
1、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研究院将制定奖励考核政策,对中心内工作人员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得奖、申请专利等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2、资金筹集、使用及收益分配机制
研究院建设前期,建瓯市政府提供了中心场所、装修、办公设备,以及必要的启动经费支持,其他建设资金通过争取国家、省和南平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导向项目等的经费予以解决。建设期完成后,通过技术服务、技术研发与转让、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方式进行创收,自求平衡,促进研究院的良性运行。
五、 现有基础和技术优势
(一)现有基础
南平及建瓯市具有建设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的良好基础。2010年9月,建瓯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建瓯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11月,建瓯笋竹城被省农办认定为福建省第一批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同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4年4月,建瓯市政府、武夷学院与南平市科技局共建“闽北科技研究院竹产业分院”。2014年10月,成功引进厦门大学,与建瓯市人民政府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在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内建设竹材料、竹食品、竹能源化学品、竹工艺品和竹文化与健康“五大工程实验室”。 特别是2016年4月,建瓯市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携手共建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福建闽北分中心,就竹产业发展科学规划、战略咨询、竹林资源培育、笋竹加工利用、笋竹产品质量检测、竹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
当前,建瓯市已初步形成竹产业发展“五大支撑平台”,即:规划10平方公里,投资50亿元,建设集产品加工、展示、贸易、研发、检测、文化、电子商务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笋竹城产业园;投资15亿元,占地400多亩的竹产品交易专业市场和3000平方米的竹产品展示厅;投资5.8亿元,占地320亩的物流园;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的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此外,建瓯市已于2016年11月获批成为我省首批 “互联网+” 区域化链条化试点县之一,已立项启动笋竹产业“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项目建设。该项目将重点围绕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销售与流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1个中心、5个子平台”的建设。其中,该项目拟建的公共服务子平台,将从人才、公共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投融资服务、营销等方面,聚集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通过要素的优化配置,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这与协同创新院的目标、运作模式基本一致,可与协同创新院的建设和运行相互配合。
其它已具备的基础条件见附件2。
(二)已开展的工作和形成的服务能力
1、开放服务能力
(1)对外交流
各级领导、社会组织机构等莅临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福建闽北分中心等科研平台参观次数达100多次人次。南平市市长林宝金、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岿然等也曾带队莅临建瓯进行实地考察。此外,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实践队等也到我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技术培训
通过与厦大、武夷学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以及入驻企业联合,先后举办竹工艺品创意设计、竹产业技术需求研讨、股权投融资、职业经理人培训、企业财务培训、高级化学检验工培训等97场次,受训人员达1500多人。
(3)新技术推广
在竹材料技术研发方面,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通过引进福建农林大学,解决竹产业生产企业竹材料防腐、防霉、阻燃问题。目前,正与建瓯市双弈竹业有限公司开展对接。在竹生物质提取方面,帮助建瓯市明良食品有限公司研究笋衣、笋壳蛋白提取技术,解决企业产品转型升级问题。已开展的技术服务\成果示范推广情况见附件1。
2、运行管理、经济效益及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政府扶持,研究院努力培养自我造血功能,目前已入驻专家20人,随着中心参与专家及企业队伍的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加强,服务范围将不断扩大,科技成果将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全省、全国竹产业发展。
3、参加6·18展会并开展日常对接工作
研究院各参与单位积极筹备6·18活动,目前已向企业征集笋竹加工方面技术需求20多项,成果对接6项;建立20位包括笋竹加工、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专家库;收集10多项研究成果,并向企业推介。
(三)技术优势
建瓯市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已积累了一大批竹产业相关原创技术成果,具备建立协同创新院并开展服务的技术基础。
1、国家林业局竹子中心
国家林业局竹子中心在竹林退化土壤生态修复、低碳环保型竹质建筑及装饰新材料、竹笋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1)退化竹林土壤的生态修复机制与技术
长期不合理施肥、垦复,以及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等原因,造成竹林土壤结构破坏,有益生物数量急剧减少,病虫害发生严重、农业残留和重金属积累等生态后果。为此,竹子中心开展了以生物炭为主的土壤修复材料和技术研究,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使用量。相关成果获得2013年度梁希1等奖。
典型案例:早竹林退化土壤生物炭修复技术
以生物炭为主要原料,通过生物裂解技术、微生物接种技术及有机无机复合技术的联合应用生产高效生物炭土壤修复材料。
1)自主研创了生物质直燃热风炉和炭化炉,高效、低排放的生物炭生产设备,生物质能利用率达85%以上,生物炭得率36%,生产成本小于1000元/吨;
2)以生物炭为主要原料,通过生物炭改性、微生物接种、有机无机复合技术的运用,生产新型生物炭肥料,其产品为目前国际上仅有的几个可投放市场的高效、安全、环保的以生物炭为主要原料的新型产品;
3)应用该产品在浙江临安、德清等地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产品应用后土壤理化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生产力明显提高。
(2)低碳环保型竹质建筑及装饰新材料
率先开展了竹质梁、柱制造工艺及其阻燃技术等研究,通过锯裁、指接、拼接、胶合等方式制成具有一定尺寸的板方材及型材,其材料性能尺寸可满足建筑用承重梁、柱的性能指标。同时,研发了彩色薄竹、彩色板材等新产品,既丰富了竹材的色彩,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又提高了色彩均一性和稳定性,产品很快能投放市场。同时,为完善产品质量,竹子中心在竹质建筑与装饰材料视觉特性改良、阻燃、防裂、耐久性等技术方面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研究。
典型案例:竹木改色及产品制造技术
环保型竹(木)材深度漂白、染色与复合技术可提高竹材的附加值,提升现有竹(木)类产品的品质,丰富竹(木)制品的花色品种,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高档装饰材料的需求,其制品可广泛用作高档家具制造、刨切薄竹(木)、地板制造、门窗制造、装饰线材等领域。
1)竹子中心率先开展了竹材染料适染性研究,选出合适的染料,优化高渗透性染液配方,形成竹木染色工艺。
2)开展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漂白技术研究,使竹木材颜色变浅,提高染色效果,并成功推广应用。
3)开展染色重竹地板材料胶合技术的研究,开发了仿珍贵材、薄木染色贴面等产品,建立染色单板制造科技木生产线10多条。
4)进行染色竹木材料在紫外辐照下的色彩稳定性;低分子树脂合成与浸渍、纳米氧化钛等纳米材料、紫外吸收剂等表面处理技术研究,使产品耐晒性、尺寸稳定性等得到明显改善。
(3)竹笋源食品
竹林生产竹材和竹笋两个主产品。竹笋被誉为“中国素食第一品”,富含蛋白、膳食纤维,营养齐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笋生产国和出口国,竹笋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我国竹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竹材加工业发展迅猛,而竹笋加工业已严重滞后,成为竹产业提升的后腿。目前竹笋加工企业规模小,竹笋产品单一、初级产品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十年来,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在竹笋营养学特性、竹笋贮藏保鲜、竹笋有效成分提取(竹笋蛋白质、膳食纤维)及其功能特性、竹笋全营养粉/浓缩液制备和竹笋食品/饲料开发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的与竹笋食品化高值利用相关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省重大科技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取得的一系列相关的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奖成果各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8项目,其中发明专利6项目;鉴定、认定成果各1项。其中一些成果已得到较好的转化。
典型案例:竹笋及其加工剩余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
竹子中心正在同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开展竹笋及其加工剩余物有效营养成分提取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合作研究,计划将提取的竹笋营养成分作为原料用于制造人类营养/功能食品和宠物饲料。具体的合作成果包括:
1)竹笋(纤维/蛋白)粉的提取制备工艺和技术;
2)竹笋浓缩液的制备工艺与技术;
3)竹笋食品/饲料的复配工艺与技术。
2、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
中心(基地)运行以来,厦门大学主要以中心(基地)作为产学研的结合点和前沿基地,围绕竹材料、竹食品、竹生物化学品等开展技术研究。厦门大学本部负责产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详见附件6)。同时,为厦大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如通过中心服务建瓯闽欧绝缘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酚醛树脂黑色功能母料研究及制备方法、热固型模塑料生产等新技术,具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建瓯市瓯竹竹创等竹工艺品企业开展竹工艺品创意设计,申请专利60多件。特别是由厦门大学能源学院8年研发成果新型竹生物质低糖项目通过中心平台实现转化落地。该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占地1000亩,年底30万吨新型生物质糖,着力在建瓯市笋竹城产业园内打造“千亩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示范园”。项目预计三期建成后,年利用竹子原料30万吨,每年原料成本3亿元,年产值25.5亿元,年上交税收4.3亿元。目前,已签订项目300亩供地协议。
六、 资金投入
(一)经费来源
研究院的运行经费来源由建瓯市人民政府投入,拟每年投入100万元。
(二)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主要是研究院日常运行的办公经费,开展成果对接、参加展会、支付专家咨询费等。
七、 下一步工作安排及预期成果
下一步将借助6·18网络平台,正式成立“6·18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分院”,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竹产业方面专家力量,共同开展多项课题和未来新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推广新成果,扩大服务企业范围,为企业培训更多专业人才,加快建瓯市省级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省级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闽北办事处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基地)发展,为推动闽北乃至全省竹产业转型升级作出贡献。
(一)研究开发能力
深入开展竹材料、竹食品、竹能源化学品、竹工艺品和竹文化与健康相关研究形成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将平台建成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研发能力处于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5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促进项目成果对接转化100项以上。
(二)开放服务能力
依托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武夷学院密切联系有关竹产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0家以上,组织各类专题论坛、专家讲座、技术咨询、交流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100场次以上。同时,通过平台打造一支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培养一批满足地方产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平台服务能力
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围绕竹产业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创业投资、项目申报、专家顾问、科技培训、专利代理和信息化服务等“八大服务功能”,在提升原有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继续引进一批专业强、实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及企业10家以上,为企业提供包括科技金融、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及推广、知识产权咨询、项目可研分析、培训交流、企业管理改善等科技创新增值服务,形成区域服务品牌。
附件1 已开展的技术服务\成果示范推广情况
推广单位/企业 | 示范推广 | 时间 |
建瓯市双弈竹业有限公司 | 竹材料防腐、防霉、阻燃 | 2015.12—至今 |
福建建瓯明良食品有限公司 | 笋衣、笋壳蛋白提取技术 | 2014.11—至今 |
福建建瓯明良食品有限公司 | 2015.9—至今 | |
建瓯市闽欧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 高性能酚醛树脂料的研发 | 2014.10—至今 |
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 | 2014.11—至今 | |
福建华泰汽配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15.2—至今 | |
福建省松溪县威耐机械有限公司 | 2015.9—至今 | |
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 | 2015.11—至今 | |
福建龙泰竹制品有限公司 | 2015.6—至今 | |
福建省世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15.8—至今 | |
福建华韵竹木有限公司 | 2015.10—至今 | |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再生工艺制备生物制药专用活性炭研究与开发 | 2015.10—至今 |
建瓯市五福雷竹专业合作社 | 2015.10—至今 | |
福建盈昌竹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2015.10—至今 | |
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 | 2015.9—至今 | |
福建邵武市新福泉竹木业公司 | 2015.8—至今 | |
武夷山市美华实业有限公司 | 2015.7—至今 | |
福建建瓯市东旭林业发展公司 | 竹复合结构浮雕套装门 | 2015.9—至今 |
福建省三森竹木有限公司 | 新型环保节能复合材料 | 2015.9—至今 |
建瓯市宏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竹塑承载结构件复合材料 | 2015.3—至今 |
建瓯市宏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中、小径竹钢化应力模板技术 | 2015.9—至今 |
建瓯市房道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 毛竹优质笋高产栽培技术 | 2015.5—至今 |
福建利树浆纸有限公司 | 竹笋加工剩余物汽爆法制浆技术 | 2015.6—至今 |
福建政和继升工艺品有限公司 | 2015.8—至今 | |
建瓯市宏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2014.11—至今 |
附件2 建瓯市已具备的建设竹协同创新院的基础条件
1、建瓯市中国笋竹城工业园
中国笋竹城工业园区位于建瓯市东郊,浦南、松建、建闽高速公路互通口,是我省重点项目。中国笋竹城规划总投资50亿元,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6平方公里,商住用地2平方公里,笋竹产品交易、展示、物流中心用地1平方公里,休闲、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1平方公里。于2006年5月动工建设,规划一期开发1045亩,二期开发4600亩,三期开发9355亩,分为展示贸易区、竹木加工区、竹木机械制造区、笋及食品加工区、机械制造区、汽车物流交易区等六大功能区。
商贸中心(核心区)总面积452亩,实际用地面积341亩,规划建设笋竹产品展示中心、企业商务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品等功能区,是一个集商贸、研发、物流、旅游、商住、办公、会所、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智能市场。目前,中国笋竹城开发土地7780亩。入园企业81家,投产58家,在建8家。
2、建瓯市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建瓯市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依托主体,是一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基地和竹创众空间组成。孵化器大楼由政府投资,主要建设产品检测、技术研发、创业投资、项目申报、专家顾问、科技培训、专利代理和信息化服务等“八大功能区”。孵化器于2014年12月份通过省级认定。孵化器在运营上创新模式,主要采取由政府主导,部门管理,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多方合作经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运作模式。现已集聚了厦门大学研发团队、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新鸿瑞投资咨询公司、竹产业龙头企业入驻,民营孵化基地等多元创新主体。
3、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闽北办事处
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是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是全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致力于打造包括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境内外资本市场平台、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平台、多要素登记托管与交易平台、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服务平台等在内的五大平台,努力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实现资本与产业、投资与融资、项目与管理等多层面的融合。2013年7月18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开业运营。2015年9月,经省中心批准,在建瓯市设立闽北办事处。9月25日,在建瓯市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隆重举行建瓯市人民政府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签约暨首批6家企业挂牌仪式,标志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闽北办事处正式落户建瓯。
4、福建新鸿瑞投资管理公司
福建新鸿瑞投资管理公司是建瓯市与泉州市通过开展“山海科技合作”引进的一家公司。该公司旨在推动建瓯市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开展金融人才培训、财务咨询、场内场外挂牌咨询等小中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创业投资、技术转移及推广、知识产权咨询、项目可研分析、培训交流、企业管理改善等科技创新服务。
附件3
竹协同创新院挂钩服务企业
序号 | 企业名称 |
1 | 福建省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 |
2 | 福建省建瓯市居怡竹业有限公司 |
3 | 建瓯市闽欧绝缘材料有限公司 |
4 | 建瓯市瓯竹竹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5 | 建瓯市双弈竹业有限公司 |
6 | 建瓯市新武夷制药有限公司 |
7 | 建瓯市鸿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8 | 建瓯市绿森蚺竹业科技有限公司 |
9 | 建瓯市瓯艺工艺品设计有限公司 |
10 | 建瓯市应相竹业科技有限公司 |
11 | 建瓯市畲竹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2 | 建瓯市明秀竹木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3 | 福建省龙翔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4 | 建瓯市鑫华峰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5 | 建瓯市昊凝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6 | 福建三只熊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7 | 建瓯市好客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8 | 建瓯市妙盈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19 | 福建省建瓯市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
20 | 福建省世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1 | 建瓯市三森竹木有限公司 |
22 | 建瓯市中福木业有限公司 |
23 | 建瓯市明奕木业有限公司 |
24 | 福建杜氏木业有限公司 |
25 | 建瓯市建州竹制品有限公司 |
26 | 建瓯市诚龙竹木有限公司 |
27 | 建瓯市源达竹木有限公司 |
28 | 建瓯市盛华竹木有限公司 |
29 | 建瓯市顺华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30 | 建瓯市福人木业有限公司 |
31 | 建瓯市昇隆木业有限公司 |
32 | 建瓯市振兴竹木有限公司 |
33 | 建瓯市闽达竹木业有限公司 |
34 | 建瓯市万森竹木业有限公司 |
35 | 建瓯市意信竹木有限公司 |
36 | 建瓯市雅风竹木业有限公司 |
37 | 福建龙泰竹制品有限公司 |
38 | 福建华泰汽配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39 | 福建省松溪县威耐机械有限公司 |
40 | 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 |
41 | 建瓯市天鹏竹业开发有限公司 |
42 | 福建华韵竹木有限公司 |
43 | 福建浦城县三叶食品有限公司 |
44 | 建瓯市五福雷竹专业合作社 |
45 | 福建盈昌竹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47 | 福建隆达竹业有限公司 |
48 | 建瓯市房道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
49 | 建瓯市宏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 |
50 | 福建建州竹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51 | 福建省建瓯市东旭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
52 | 福建省邵武市新福泉竹木业有限公司 |
53 | 政和县新亚竹木有限公司 |
54 | 邵武市兴达竹业有限责任公司 |
55 | 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
56 | 福建省建瓯市妙竹竹业有限公司 |
57 | 福建省三森竹木有限公司 |
58 | 光泽县金城木业有限公司 |
59 | 福建政和继升工艺品有限公司 |
60 | 福建省光泽县旺众竹业有限公司 |
61 | 福建省建瓯市东旭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
62 | 福建利树浆纸有限公司 |
附件4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入驻协同创新院的专家团队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笋(竹)资源化学与工程团队拟从竹笋食品化高值利用为视角,以全笋为研究对象,以笋(竹)食品研制为核心,通过对竹笋营养学特性,保鲜技术,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复配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和竹笋营养/功能食品的开发,建立竹笋营养学和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一套全笋分类利用规模化环保无公害加工生产技术体系,建立竹笋食品生产示范企业,较大地拓展竹笋的应用领域和提高竹笋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科技供给能力,支撑笋产业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笋产业在整个竹产业中的地位。主要研究内容:1、竹笋营养学特性及其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3、竹笋保鲜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4、竹笋全笋分类利用集成化处理与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5、以竹笋有效成分为原料、添加剂的营养/功能食品研制和产业化开发。
团队现有核心研究人员5名,客座研究人员3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
团队责任专家:吴良如,男,副研究员,硕导,科研处处长,兼任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近10年一直从事竹笋营养学和高效利用研究,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竹笋加工剩余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2008BADA9B04)”、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优良乡土竹种筛选与高效培育技术推广([2007]85号)”、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活性竹笋膳食纤维制备及其系列产品开(2011GB24320008)";参与完成 “十二五”浙江省十县百万亩竹产业效益提升工程项目课题“竹笋安全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竹笋富锌的机理及富锌笋竹种资源研究”等项目十余项,并参与国家标准“中国主要竹产品名称与定义”的制定,负责其中竹笋产品名称与定义的起草制定。
近10年,在竹笋食品化高值利用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奖成果各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8项目,其中发明专利6项目;鉴定、认定成果各1项。
现在研项目有“十三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专题“竹笋加工技术集成示范(2016YFD060090305)”、国际合作项目“Developing a process to extract protein from unused bamboo shoot material”(PRSD-026-13)、国家级浙江省和中国林科院省院合作重大项目“竹笋加工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SY01)等项目8项。
笋(竹)资源化学与工程团队信息表
序号 | 姓名 | 学历 | 专业技术职称 | 职务 | 专业 | 在团队中角色 |
1 | 吴良如 | 硕士 | 副研究员 | 科研处处长 | 竹笋加工 | 负责人 |
2 | 杨慧敏 | 硕士 | 高工 | 微生物 | 核心成员 | |
3 | 杨金来 | 博士 | 工程师 | 林产化工 | 核心成员 | |
4 | 白瑞华 | 博士 | 副研究员 | 实验室主任 | 农产品加工 | 主要成员 |
5 | 高贵宾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细胞学 | 主要成员 | |
6 | 曹崇江 | 博士后 | 教授 | 食品科学 | 客座 | |
7 | 余学军 | 博士 | 副教授 | 处长 | 竹笋加工 | 客座 |
8 | 王素雅 | 博士 | 副教授 | 食品科学 | 客座 | |